新闻洞见
砸20亿,安能快递要来了?
日期:2016-2-19

    来自安能集团的消息:我们的快递业务(定位在0-15kg小包裹)拟一期投入20亿,建设280个分拨中心,第一期铺设8000个一级网点深入覆盖全国各地,形成【快递+零担+整车】完整产品线,构建公路综合物流核心竞争能力!


    物流时代周刊记者在第一时间向安能集团董事长王拥军核实了该消息,而他也从侧面肯定了这个消息的真实性,不过,他回复记者说,“进军快递的计划现阶段处于内部讨论阶段,还不到正式公布的阶段。”


    安能若建成280个分拨中心,8000个一级网点的快递网络意味着什么?请参考以下数据:


中通:转运中心72个,服务网点10000多家。 

申通:独立网点及分公司1370余家,服务网点及门店10000余家。

圆通:82个转运中心,遍布全国24000余配送网点。

顺丰:12000多个营业网点,覆盖了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300多个大中城市及1900多个县级市或县区。

百世汇通:各级分拨中心240余个,服务网点14000余个。


    进军快递并不是空穴来风


    目前,国内快递行业虽然已风生水起,但竞争却日益残酷。申通、圆通纷纷借壳上市,中通、韵达也虎视眈眈,业内普遍认为,2016年将会是快递行业争夺最为激烈的一年。


    反观安能,为何选择在这个节点进军快递?


    事实上,安能进军快递并非空穴来风。从安能自身来看,去年6月安能成立五周年之际,推出了MiNi小包,小微贷款,零首付等新产品。


    来自安能官网的最新消息显示,其MiNi小包产品,“迷你小包”面向5kg~70kg的货物的快运产品,意在“提供行业内最优惠的价格、最快速的时效、最便捷的服务”。依托安能覆盖30多个省的140多个分拨及6000多家网点,安能MiNi小包是目前全国到达区域最广的小件类服务产品。


    由此可看出,其小包产品已与快递包裹相差无几,其进军快递行业的计划也只是时间问题。


    安能总裁秦兴华在新年讲话中的表态更是意味深长,面对安能的高管们,他说,“从外部来看,2016年的经济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宏观经济指标有可能会出现新一轮回落,再加上行业竞争的加剧,物流行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大家要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他强调:“时间不等人,市场不等人,越早投入工作状态,就能越早解决我们存在的问题,越早抢得市场先机。”


    现在看来,秦兴华所谓的市场和先机,是否是在暗指快递计划?


    20亿从哪来?


    有业内外人士猜测,意欲大举进军快递,安能是否获得了新一轮融资?对此,安能内部人士否认了该猜测。


    物流时代周刊记者2015年6月28日在上海获悉,成立五周年之际,安能宣布,其已成为全国第二大零担网络(超越天地华宇),还获凯雷、高盛、华兴投资10亿人民币,宁波通商银行授信10亿人民币,海尔产业金融授信20亿人民币。


    安能的历次融资


2013年1月18日,获得红杉资本A轮投资;

2013年12月31日,获得华平资本B轮投资;

2014年6月29日,获得华平投资集团追加投资5000万美元;

2015年6月28日,D轮获1.7亿美元融资,凯雷高盛华兴联合投资。


    冷思考


    安能进军快递的消息传出之后,必然一石激起千层浪,而安能要如何做好快递业务?何时能够落地?是直营还是加盟?其管理模式和业务又要如何展开?都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回看安能的发展之路,不论是为资本注入讲一个好的故事,还是要在此领域有所突破,都需要在已有业务基础上,至少探清发展路径,找到自己独到的优势,才能在新的领域有所斩获。


    对于国内快递行业来说,虽然竞争格局目前看起来已经相对稳定,但行业发展远非成熟。


    一方面,从快递企业自身来看,上市、融资战争刚刚打响,快递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开拓问题依然问题重重;另一方面,中国的快递业,对内肩负着“向西、向下”开拓西部和农村服务的使命,对外,或主动或被动,面临着杀入国际市场与四大物流巨头一绝高下。


    这个时候,新角色进入,会让本已竞争激烈的市场再度面临新挑战,不过,既然格局未定,暗流必然涌动。


    附:安能发展之路


    安能物流成立于2010年6月1日,定位于5公斤以上(包含5公斤)的零担货运领域,安能整合传统物流专线、零担快运网络和信息技术平台,致力于“创造新的颠覆性商业模式致力打造中国最大的零担快运加盟网络平台”。


    截止目前,配送网络已覆盖全国98%GDP区域。已在全国建立140多个分拨中心,拥有10000多名员工和6200多家认证加盟商和合作伙伴,全国转运中心运营场地总面积达100多万平米,运输车线达1000余条,服务于全国30多个省市、1000多个市县(区)。


双壹精编|来源:物流时代周刊